政讯通中心

欢迎访问社会保障舆情网!
社会保障舆情网

当前所在:首页 > 意见征求 > 正文

平均年龄36岁 这群年轻人在成都修古籍

发布时间:2020-04-15 来源: 作者:

  

  博物馆里的古籍修复师们

    龙泉山,洛带古镇,青山环绕。

    4月13日上午10点,洛带古镇街头清冽之气尚存,雨水沿屋顶飞檐翘角而下,打在行人伞上发出滴答的闷响。由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创建的洛带·艺匠古籍文献修复博物馆,坐落于此。这是中国第一家,也是唯一一家专业展示纸质文献修复技艺的博物馆。

    在这座三层小楼里,古籍经过修复师们的“鬼斧神工”,可以穿越时空隧道“返老还童”。

    博物馆有30余位古籍文献修复师,平均年龄只有36岁。13日,成都商报-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了这些年轻的古籍修复师,看他们如何通过双手,“唤醒”那些垂垂老矣的古籍。

    34岁“老师傅”

    学徒时期很难熬,月薪仅千来元

    “这是值得我付出一生的职业”

    上午9点,博物馆的古籍修复师们就已抵达岗位,大家都安安静静有节奏地各自忙碌着,有一种独属于这里的劳动的韵律——修复师之间几无对话,面前是呈扇形排开的工具:镊子、挑针、竹启子、剪刀、毛笔等。藉由这些工具,修复师们让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籍得以重现生机。

    34岁的施英涛是这里的字画修复师,他是在26岁那年进来的。在这里,每个初来的人都要熬过9个月的学徒期,跟着老师傅打打下手,手把手学艺。每天,他帮师傅擦桌子,干些杂活儿,师傅开始工作了,自己则在一旁学补洞,调浆糊,学托表……

    施英涛是一个瘦高结实的小伙儿,8年前,中心招古籍修复师,他在人才市场看到了,“觉得新鲜好奇就进来了”。在这之前,他换过七八种职业,做得最久的是影楼摄影师。

    他坦言,这是一种绝对的转变。施英涛大学专业是电子商务,此前从未想过和文字工作沾边。谈及自己的性格,他腼腆一笑,耳根子一红,从牙缝中挤出“那是相当跳脱”六个字,说完又不好意思挠了挠头。

    他并不认为学历、专业是从事古籍修复的障碍。他告诉记者,中心30余位古籍修复师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,“来这里之前,他们有的是高学历公务员,有的是出租车司机,还有放弃高收入的汽车销售经理。”但不管是谁,活儿,都得严谨踏实地干。

    大多数人都提及,这是一个枯燥乏味的活儿。施英涛刚来的9个月,坐在板凳上,反复补了几个月的洞,调了几个月的浆糊,练了几个月的基本功。“古籍都十分珍贵,学徒的这几个月,碰不到古籍。”

    这是一个清苦的活儿,从学徒到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,施英涛月收入都只有一千来元。

    这也是一个费神的活儿。8年里,施英涛从最开始的古籍修复转为字画修复,两者都有20多道工序。古籍修复几乎全程需要坐着干,字画则需站着,时间少则月余,长达几年,“久而久之,颈椎、腰部都不太好使了。”

    这还是一个要沉下心来的活儿。施英涛告诉记者,古籍修复师是一个冷门职业,技术性强,入门也较难。“必须全神贯注地揣摩古籍的特性,连纸张的厚度、PH值都得一一测验,和字画古籍对话,没有容错率。”在这里,上班时间不允许大家交流工作以外的话题,对于性格“相当跳脱”的施英涛来说,“刚开始非常难熬,后来习惯了也就做下来了”。

    8年时间,虽然修复了无数古籍字画,但经手的作品,施英涛总是熟悉的。看着一件残破的古籍被修好,他的内心总是被成就感充满。多少钱成交,他不在意,但东西能被骄傲地交出去,能让几百年前古人的智慧从碎纸片中还原并呈现在世人面前,这是让他开心的。

    在数次更换的工作里,这是施英涛待得最久、也最开心的岗位。“在这个地方,大家都没什么计较。这也是值得我付出一生的职业。”他告诉记者。

   1 2 共2页

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,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。社会保障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本网部分转载文章、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,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。
北京法行天下咨询有限公司主办 | 政讯通-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
联系电话:010-56232584 13391650821 010-53386791
监督电话:13031099286,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7028685
第一办公区: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;第二办公区: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
邮箱:lyscfzdy@163.com  客服QQ:3420238713 通联QQ:2135697940
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法行天下咨询有限公司